鶴汀鳧渚,風光旖旎。冬日,臨沂首座以“好人”為主題的公園——沂蒙好人園于祊河畔落成。推開朱紅色的大門入園,一個懸浮在半空中仿佛游在水中的人物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上方飛過一只美麗的小鳥,寓意著生命和希望。他就是2011年舍生取義的中國好人李學國。
沂蒙好人園在號稱“江南小園林”的奇園基礎上改建而來。小巧精致的公園里,水系旁、松柏下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將影響著千千萬萬個后來人。他們將以“好人”為榜樣,接續“好人”精神,繼續崇德向善,弘揚和傳承新時代沂蒙精神。
“沂蒙好人園的落成,是新時代弘揚、傳承沂蒙精神的有力實踐。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當好鄉村振興領頭人!”第一批沂蒙好人園入園人物代表王傳喜說。
臨沂,為何要建一座沂蒙好人園?
臨沂好人文化蔚然成風,與這片紅色土地造就的紅色基因息息相關。
蒙山沂水,養敦育厚,巍巍沂蒙山,筑起無私奉獻的豐碑。革命戰爭時期,“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給予沂蒙精神生動注腳,也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新時代,臨沂紅色基因更是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新時代的沂蒙精神如何傳承?身邊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載體。
前期,經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由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和市城管局牽頭,通過溝通、協調和選址勘察,在祊河畔建設了一處道德領域典型人物公園,命名為沂蒙好人園。該園面積約20萬平方米,首批建設面積約1萬平方米,一期工程設置好人雕塑9組,目前已完工。后續每年將增設3至5組好人雕塑。
“好人”是一面旗幟,“好人”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引領著城市文明發展,書寫著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
好人園,好在哪?
記者發現,在首批進駐沂蒙好人園的9名沂蒙好人中,有帶領群眾奮進在鄉村振興偉大征程中的時代楷模王傳喜;有衛國戍邊、用熱血鑄就大寫忠誠的武警戰士張楠;有嘔心瀝血、倒在三尺講臺,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鄉村教師滕佩國……
“好人”都有哪些共同點?
“建這座園子的目的就是弘揚好人精神,讓沂蒙好人精神激勵每一個人。這個園不做名人雕塑,而把我們身邊有著不平凡壯舉的普通人做成雕塑,供更多的人學習,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沂蒙好人園工程專班工作人員、市園林環衛保障服務中心牛嗣正說。
據了解,首批入園人物還有2011年度中國好人李學國、第五屆全省道德模范提名獎劉澤亮、第六屆全省道德模范提名獎霍保鳳、齊魯時代楷模王成龍、第四屆全省道德模范提名獎尋明勝、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趙志全。
完成第一批入園人物雕塑建設后,后面是否還會增加入園人物?
“后續我們還將以每年3至5組的速度不斷增加沂蒙好人的數量。”沂蒙好人園工程專班工作人員說。
雕塑承載著精神,如何刻畫出人物最具感染力的一面?因有些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已經去世,主創人員只能通過與親屬進行深入了解,尋找創作的閃光點。最困難的是創作團隊為了進行小稿創作與家屬溝通交流的時候,有些模范的親人害怕因追憶過往引起悲痛而選擇回避采訪。后來,知曉好人園建成的目的和意義之后,他們克服了感情上的困擾,給予創作人員大力支持與配合,如期完工并保證了人物相貌、精神等元素的生動完美刻畫。這些雕塑的落成,看似工程量不大,實則很有難度。雕塑是個立體的造型藝術,對于光線要求很高,工作人員在選擇雕塑的位置和觀賞路線時,下了很大的功夫。
從祊河邊的江南園林,到全市首座“好人”主題公園,如何做到有效銜接?
創作初期,雕塑設計主題定位為蒙山沂水,養敦育厚;沂蒙精神,薪火相傳。通過雕塑與園區現有道路、樹木、奇石、座椅等巧妙結合,建設施工過程中,市園林環衛保障服務中心沂蒙好人園工程專班人員及鳳凰廣場管理辦全體人員與設計人員密切配合,根據雕塑人物形象整合現場環境,增加配套設施,調整綠化苗木,增加支路小路,打造出一條隨地形、景物和雕塑而曲折起伏、若隱若現、蜿蜒優美的觀賞路線,讓市民在游園過程中,在感受自然生態的園林藝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以激發人們見賢思齊。
沂蒙好人園的落成有什么意義?
“沂蒙好人園集中展示了我市多年來涌現出來的模范典型,用形象、生動的形式講述‘好人故事’,成為展示‘沂蒙人就是好’的宣傳新平臺;讓市民在娛樂、休閑的過程中,接受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的熏陶,成為提升市民素質的教育新陣地;突出‘好人文化’主題,與其他城市主題公園相互輝映,成為豐富城市內涵的人文新景點。”臨沂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二科負責人劉冰潔說。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建設沂蒙好人園為契機,以好人精神為榜樣,凝聚奮進力量,深挖好人精神富礦,增強城市公園人文內涵,打造充滿溫度的城市人文環境,為加快實現我市‘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戰略性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市園林環衛保障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臨報融媒記者 王文卿
免責聲明:凡本站注明 “來自:XXX(非家在臨沂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本站新聞中心,電話:0539-8135173